首页 实时讯息 小说推荐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南阳抗战记忆|80载岁月流转,红色记忆永不褪色。重访抗战遗址黄池陂,聆听历史回响 用热血铸就“抗战长城”

时间:2025-09-03 08:20:00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1日,记者走进宛城区高庙镇黄池陂村,村口的黄池陂保卫战纪念碑静静矗立,碑身文字历经风雨仍清晰明了。74岁退休教师马林才站在寨河畔,为记者翻开80年前那段热血岁月的篇章。

马林才讲述黄池陂保卫战

村寨遭劫 组建抗日自卫队

“这条寨河,80年了还像当年一样守护着村子。”马林才指着水面涟漪说。退休前,他是黄池陂小学的语文老师,多年来执着收集、整理村里的抗日故事。早年历史文档因年代久远遗失,却清晰地刻在了他的记忆里。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黄池陂是片宜居之地:2000多口人、4800亩良田,先辈留下的水利设施让庄稼长势喜人,村民日子虽不富裕,却能自给自足。更可贵的是这里民风淳朴,邻里互帮互助。

战乱年代,周边百姓流离失所,黄池陂成了他们的“避风港”。寨主马振武带头行动,村民们纷纷拿出粮食在村口搭粥棚,捐出衣物送给衣衫褴褛的难民,还腾出空房供他们住宿,最多时收留了上百名难民。“都是中国人,不能看着同胞受苦。”马林才说,彼时,村子的防御设施坚固,马振武带领村民修了一丈五高的寨墙,墙上安有铁丝网,还设了30多个炮楼。环绕村庄的寨河常年不涸,“寨门一关,村子就像座堡垒,给了大家满满的安全感。”

平静终被打破。1941年初,窜犯南阳的日军洗劫黄池陂,还放火烧毁村庄,热闹村寨瞬间成废墟。日军的暴行没吓倒村民,反而点燃了他们的反抗怒火。大家在马振武的带领下重建家园,还组建起了200余人的抗日自卫队,为日后的保卫战埋下伏笔。

初战告捷 “白衫”奇袭破敌阵

1945年4月14日清晨,距离黄池陂两公里的茶庵镇被500多名日伪军占领。上午9时许,300多名伪军兵分三路扑向黄池陂:一路抢占寨南岗和窑上的制高点,架起机枪向寨内扫射;一路直扑南寨门;一路将西寨门围得水泄不通。“子弹像雨点般打在寨墙上,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面对来犯之敌,自卫队队员和村民严阵以待,登上寨墙,手持土枪、土炮、大刀迎战。战斗刚打响,南寨门就被敌人炮弹击中,8名自卫队队员受伤,还击火力骤减。伪军趁机步步紧逼,形势危急。自卫队队长马林武当机立断,挑选40余名身手矫健的队员,让他们都穿上白衫做记号,每人配枪带刀,悄悄从东门绕到伪军身后。

趁伪军专注攻寨、毫无防备之时,一声令下,队员们突然发起猛攻。马林武身先士卒,当场击毙敌人的重机枪手。重机枪一哑火,伪军瞬间乱了阵脚,寨内队员趁机冲出寨门前后夹击,伪军慌不择路四散逃窜。这一战,自卫队共打死伪军12人、击伤25人、生擒4人,还缴获重机枪1挺、子弹千余发。大家深知敌人不会善罢甘休,立刻用土、门板、高粱秆等修复受损寨墙,备战下一场硬仗。

浴血奋战 火海之中守家园

果然,傍晚时分,500余名日伪军卷土重来,将黄池陂团团围住。这次敌人攻势更猛,迫击炮疯狂射击,南寨墙很快被炸塌,部分炮楼也被击毁。敌人还攻占了寨外清真寺和南门外民房,自卫队队员马焕章、马深海在激战中牺牲。危急时刻,队员们点燃威力强劲的九节雷土炮,炸毁了清真寺门前影壁,暂时将敌人封锁在寺内。西边局势稍有缓解,南门一带却依旧严峻,敌人在民房墙上挖射击孔,还嚣张叫喊:“打进黄池陂,连孩子也不留!”

生死关头,村民马凌云的举动感动了所有人。他杀掉维系一家生计的大黄牛,做成热乎的牛肉饭菜,挑着担子送到阵地慰问队员们。“只要能守住村子,保住大家,一头牛不算啥。”马凌云的话点燃了众人斗志,寨外村民纷纷向马振武提议,烧掉自家房屋把敌人赶出来。马振武深受触动,当场承诺:“寨外各家房屋,不论瓦房还是草房,打败敌人后,全寨负担,一律盖成瓦房!”

青年村民马富贵、马聚胜主动请缨出寨点火。二人带着全村的期盼,泅过冰冷寨河,成功点燃寨外房屋,火借风势,寨外瞬间成火海。日伪军被逼得跑出民房,暴露在开阔地带。寨墙上的自卫队队员们精神大振,手榴弹、步枪、土炮齐发。女队员法玉芳和胡秀英连续发射罐炮40余发,土炮能手法清林被炮弹炸起的泥土掩埋,被救出后不顾伤痛,立刻重返战场。

战斗僵持时,南阳县抗敌自卫军第三纵队一支队伍星夜从刘寺赶来支援。寨内自卫队队员士气大增,手持武器冲出寨门,与援军形成夹击之势。日伪军见势不妙,只能拖着同伴尸体狼狈逃窜。黄池陂再次获胜,共打死打伤日伪军120余人,缴获步枪100余支,彻底粉碎了敌人占领村子的企图。

不忘初心 红色血脉代代传

“小时候常在寨墙边玩,还能看到墙上的枪眼,听大人讲战斗细节。”马林才回忆,童年时,寨河是他和伙伴的乐园,“寨河水像村里的抗日故事,永远不会干涸。”当上教师后,马林才把讲述黄池陂保卫战当成责任,课堂上讲抗战史时,他总会提起马振武、马林武等英雄的事迹,“要让孩子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每年清明,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纪念碑前祭奠,孩子们献上亲手做的小白花,聆听英烈故事,“红色种子已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李露是土生土长的黄池陂人,童年常听父亲讲马凌云杀牛慰军、马富贵冒死点火的事迹。如今身为母亲的她,闲暇时也常给孩子讲这些英雄故事,还会带孩子去纪念碑前缅怀,自豪地对他们说:“咱们村的英雄为守护家园不怕牺牲,要永远记住他们。”在她看来,传承红色血脉是每个黄池陂人的责任。

80载岁月流转,黄池陂早已换新颜,但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永远镌刻在村民心中。从马林才的课堂到李露的家庭教育,从清明祭奠到日常故事讲述,黄池陂保卫战精神代代相传,成为激励村民奋勇向前的力量。这片浸润红色基因的土地,正以崭新姿态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全媒体记者 李金玺 张玲 文/图

编辑:辛灵飒 初审:陈丹丹 终审:王笑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