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小说推荐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在海拔三千米处,读懂“山海情”

时间:2025-07-17 05:04:00

本报记者 王 晶

随着汽车从西宁一路向西,GPS海拔表的数字不断攀升,我们抵达了被誉为“五彩福地 梦幻海北”的海北藏族自治州——这里也是山东援青干部人才挥洒汗水的地方。这片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土地,藏着太多关于坚守与奉献的故事。

第一次见到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援青医生侯松岩时,她正蹲在牧民定居点的帐篷外,给一位老人量血压。“刚来的时候天天头疼,现在啊,走山路比当地老乡慢不了多少。”她笑着说,手里的操作却没停,“老乡们住得散,我们多跑几趟,他们就少受点罪。”旁边的义诊点,山东来的护士正用不太流利的藏语,教藏族阿妈如何预防高原常见病。

刚察县藏城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区里,孩子们在老师桑杰措的指导下轮流上阵,挑战“乐酷”游戏。他们在搭建好的障碍物上攀爬、跳跃,既激发了自身潜能,又锻炼了身体、增强了自信心。孩子们活泼的身影,让人真切感受到教育的希望与活力。

在通往卓尔山风景区的途中,一座棕黄色的游客集散中心格外醒目。这里是2024年10月正式运营的“天境星空居”项目,试营业期间就创下136万元营收,还带动当地14名村民就业。“现在村里60余户人家经营起了农家院、民宿,日子越过越好了。”祁连县八宝镇拉洞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麻富海高兴地说。

一个个援建项目、一笔笔援建资金、一条条产业发展之路……我们看到,在山东与海北的援建篇章中,不仅有“授人以渔”的“造血”探索,更有“扶上马,送一程”的“输血”担当。

离开时,新校舍的五星红旗已经升起,青海湖畔一栋栋新楼房正加快建设,草原上的光伏板在阳光下连成一片蓝色的海。当地老百姓说,以前提到“援建”,总觉得是“送东西”,现在才明白,是“教本事”“搭路子”,就像给草原上的树苗浇了水、松了土,总有一天能长成参天大树。

车窗外,山东援建的标语渐渐远去,但那些在工地上、校园里、田间地头闪烁的身影,却像星星一样留在记忆中。援建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口号,而是一砖一瓦的堆砌,是一句句耐心的教导,是把他乡当故乡的坚守。这跨越山海的“接力棒”,传递的是技术,是情谊,更是让这片土地越来越好的信念。

《青海日报》(2025年07月17日 第5版:援青礼赞)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