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雨后,积石山顶的雪像一层薄纱,轻轻覆盖在群山之上,静谧而壮美。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带,百公里内,海拔陡降陡增,形成了多样的气候变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加上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壤,尤其适合植物生长。
相传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和亲,从炳灵寺风林关渡黄河进入雪域高原,当地山民全力相助,文成公主则赠予了牡丹与花椒的种子。而在炳灵寺的考古发掘中,野生花椒的发现也尤为引人注目。
至今,临夏花椒仍生长在海拔1800米至2200米的刘家峡库区沿岸。这里光照充足、早晚温差大,周围没有大型工矿企业和环境污染。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此地花椒粒大、色艳、肉厚、味麻、醇香的上佳品质。2004年,临夏境内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积石山县”)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
近年来,积石山县重点打造花椒产业,力争把小花椒做成大产业。如今,全县满山遍野、各沟各岔都是花椒。截至2023年,全县累计栽植花椒树30万亩,年产花椒约450万公斤,产值达2.7亿元。花椒已成为积石山的一张亮丽名片。

脱贫攻坚:从土房搬进了新楼
2025年3月,该县的建平花椒种植购销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刚被甘肃省农业农村厅评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合作社的小院里,牡丹正开得姹紫嫣红。
对面,就是一片500亩的示范基地。其中一个黝黑而壮实的身影是合作社的理事长李建东。这两天他正忙着嫁接新引进的新品种花椒。

李建东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就有老人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花椒。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政府出台了政策,临夏花椒开始整山整沟整流域规模化栽植。他家算是当时第一拨种花椒的人。“老人种的花椒树能收100斤,卖个一千多元,也挺不错的(收入)。”
眼看花椒的经济价值比小麦高不少,2002年高中毕业后,李建东想尝试将自家地里所有种的粮食都换成花椒,遭到了老人的反对。“他们觉得风险太大,我就软磨硬泡,一是说卖花椒能挣现金,二是表明要种得不好还能补种小麦。”凭着年轻的一股冲劲,李家的地里,就这么全都栽下了手指般粗细的花椒新苗。
一棵花椒,3年发果,4到6年开始收成,7到15年进入盛果期。2005年,李建东已经能摘到七八百斤花椒,收入变得很可观,“至少能挣一万五六。而且都是新树丰产,质量特别好,颗粒饱满、颜色鲜红,客商都比较喜欢我们的花椒,价格卖得也好。”
那几年,二十出头的他骑着摩托走街串巷,从农户手里收来花椒再寻客商,帮着大伙卖。“刚开始找附近的,临夏市送完就往天水市去寻摸渠道和代办,那边有四川、重庆、河南的客商。”在其带动下,一部分农户都靠花椒挣到了钱。如此一来,周边村民的热情高涨起来,花椒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大增加。到2010年,不知不觉银川镇已经发展出十几个收花椒的小贩,无形中推动了积石山县的花椒产业发展。

2012年前后,花椒产量上去了但销售渠道没跟上,又碰上花椒跌价,27岁的李建东赔了钱。“十几家小贩就商量,既然各自手上都有七八千斤货,不如拧成一股绳抱团发展,人多办法多,也方便客商选择”,他回忆。
于是,2013年,合作社成立,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不仅解决了客商走村串户收购花椒成本高的难题,又打消了椒农卖不上好价格的担忧。2015年底,积石山县的花椒年产量约为630万公斤,实现产值1.9亿元。“那会儿正好是脱贫攻坚阶段,因为花椒,我们国家级贫困县的村子彻底改头换面了”,李建东说,“那两年花椒价格高,每户基本有七八万到十几万的收入,大家一起从破旧的土坯房搬进了新楼房。”

2020年为发展花椒产业,政府投资320万元修建积石山花椒加工厂,委托合作社运营和管理,同时配备原料存储车间、生产加工车间、成品存放车间、电商直播间等,当年销售花椒达160万斤。李建东一边通过科技化手段提升花椒的品质和产量,一边在采摘和销售环节上积极拓展,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021年,他被评为“年度全州林草工作土专家”,也光荣当选“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椒农的日子有了更多盼头。

系列举措助力灾后产业恢复与发展
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席卷而来。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
地震中,李建东家土木结构的老宅裂了,然而让他更揪心的损失在地里,“全县花椒产业遭受了巨大损失。我们的花椒将近30%毛根震断了,成了死树。”
2024年开春,合作社第一时间制定了抢救措施——补种修剪、复桩施肥、防虫防寒。
自救之外,八方支援也及时不断。
为助力受灾地区特别是已脱贫县恢复产业重建,恢复农户发展信心,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乡基会”)聚焦地震重灾县,第一时间开展善品公社产业恢复与发展项目。而长期关注灾害援助的合作伙伴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也迅速响应,捐赠产业帮扶资金,助力受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此前,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也曾多次在日喀则地震、泸定地震、京津冀水灾等灾害后爱心支援当地产业恢复。
近日,乡基会积石山县灾后产业项目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介绍,该项目聚焦花椒的全产业链条,通过农民合作社组织培育、生产技能提升、设施设备援助和市场渠道连接等举措,帮助积石山县的花椒产业更好地恢复重建与发展。
灾情发生后,如何组织种植户更好恢复农业生产,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对此,项目的第一举措是,强化合作经营理念培训,规范合作社经营管理制度,健全联动带农机制,注重内生发展动力。
由此,去年9月到11月,为提升合作社规范性,举行了社员大会,完成合作社联农带农机制梳理,完善内部运营管理制度,选举合作社经营管理团队,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项目也向生活困难的花椒种植户发放面粉、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向花椒种植户发放花椒专用肥,支持花椒产业冬管施肥,减轻了受灾农户的春种负担。

而在提升合作社产销加工能力方面,则开展了花椒供应链升级改造,优化车间功能布局、完善花椒电商包装生产线、建设首个花椒直播间。
同时,合作社花椒厂房里都贴着显眼的生产操作流程规范的标志牌。“这也是乡基会工作人员和我们一起梳理制定的,从细节上做规范,不断提高合作社精细化管理水平”,该项目工作人员说。

举措之二,则是通过引入科技装备与技能培训来推动花椒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去年5月,项目的支持下,合作社制定了花椒种植技术操作标准,并在花椒春季管理的关键农事节点,组织银川乡银川村椒农开展了现场种植教学培训。同时合作社也组建了一支4人的技术服务队,开展农事服务。去年12月和今年3月,合作社先后两次组织农户开展花椒种植、修剪、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培训会,不断引导花椒种植户从经验操作到科学管理的转变。
“这样的农技培训,合作社每年至少会组织四期,请县、州、省级的专家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统一管理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花椒品质”,李世茂是合作社的一名技术骨干,“大家的积极性很高,效果也很明显。2024年,按照合作社统一标准规范管理花椒的农户,产量提升了30%左右,不过部分农户的观念转变还是不易,需要持续引导。”

胡飞须是合作社的示范社员,也是一名椒农。花椒产业可分为种植培育、移苗、修剪、驱虫、施肥、采摘、鲜花椒收购、保鲜、晾晒烘干、筛选、包装、销售等步骤。这段时间他正打算给花椒树修剪拉枝。那是他从项目培训中新学来的高产栽培技术。
6月花季后花椒开始挂果,这时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分,才能使果子长得又肥又大。“以前老把式一般都按自己的经验种,现在经过培训,会有意识地降低密度”,胡飞须说,“以前不管的话,树长得太高,光照不均,往往树顶花椒红了,树底还是绿的。现在学会了对3到5年树龄的小树进行拉枝,也就是用绳子带着树枝往下压,一来增加光合作用面积,二来方便采摘。到了七八月还会掐尖,促进树往粗里长,往侧边长,少抽条,多发结果枝。这样不仅单株产量相当于原来的五株,收获的花椒还红得匀称,品质和产量双加倍,高品质花椒每斤至少能多挣七八块呢。”
另外,花椒开花期间往往很容易出现严重的蚜虫危害,如果不防治就会造成大面积的减产。胡飞须现在和大伙一样给花椒树挂上了黄色的粘虫板。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让花椒的品质更有保障。
当然,先进科技装备的应用,对于花椒产业的提升可谓事半功倍。
冬季的积石山气温可达零下十七八摄氏度,不过花椒树不怕冻,倒是最怕倒春寒,当地称作“四月八的刀”。“一般清明前后如果降温,早春的芽子刚发出来,一小时内能全部冻伤,很容易减产,甚至整年收入就泡汤了。”李世茂说,以前为防倒春寒,合作社会组织椒农用废机油燃烧树叶和木粉产生浓烟来驱霜。而3月,项目捐赠支持了一台新型防霜机,可常年保护10-15亩地,“今年就用上了,增温效果很好,有效减轻了霜冻对花芽的伤害。”

除此之外,在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合作社去年还陆续购置了花椒切把机、农机设备轮式拖拉机、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液压翻转犁、施肥铺膜机、耕地机、微耕机以及花椒整形机。其中,花椒切把机可去柄,日处理能力在1.5万斤,大大提升了花椒筛选加工的效率和质量,解决了“有订单,发不出货”的难题。


目前,合作社已建立起集花椒风选、磁选、色选、形选为一体的不落地流水型生产线。李建东表示,之前加工设备比较老化,花椒分拣包装品质参差不齐,在市场上不太有竞争力。更新设备后,合作社出产的花椒产量增加了约40%,而且精深加工之下,产品类型丰富、品质更好,还多了真空包装,延长保质期,能发往沿海和高温地区,拓宽了销售市场。“这对合作社收益帮助非常大。”
获益的不只是合作社。
合作社目前有示范社员有23人,主要负责花椒订单基地的种植和管理。而在春耕和秋收的时节,花椒的修剪、拉枝、防虫、施肥、采摘、晾晒、分拣、包装都需要额外的帮手。比如丰收时需要在一个多月里完成采摘工作,过早或过迟采摘会影响花椒的成色及麻度,一般采摘后48小时内进行一次性晒干或烘干,以免影响花椒的成品质量。
“合作社里,每天来灵活务工的大概有百八十人,高峰能到180人。加起来前后有小半年,有活了就干。”李世茂说,村子很多不出去打工的人都可以来帮忙。一天一百多元收入,至少生活没问题。“大部分是留守的妇女及老人,在厂里上班既能顾家又能挣钱,特别珍惜。”
胡李村的王丽桂就是受益的典型代表。公婆年迈,孩子年幼,丈夫在县里干工程,家里多靠她照料。在合作社工作四五年,午休时段正好能回家做饭,一点也没耽误接送孩子和料理家务。
乡基会工作人员表示,带动当地农户的就业与收入也是灾后产业恢复项目的一大重点。让农户们除了靠种植花椒获得收入,还能从当地花椒产业的发展中增加稳定的务工收入。据合作社统计,2024年,本村就业务工人员年收入平均约1.5万元。
而设备的更新减少了许多原本人为的工序。例如,新添的运输工具叉车大大提高了物流水平,节省了人工搬运成本;花椒色选机则可根据花椒颜色和形状信息,通过高灵敏度线性传感器进行二次甄别分选,剔除杂质,日处理能力达1万斤。
“原来机器上需要过三四遍,加上我们趴下腰手工筛选才能挑干净杂质,现在一次性流水线,人工再筛一遍,精品花椒就能直接装袋。”王丽桂笑着说,搬运打包也是,原先女性用巧劲才能搬动100斤一袋的大包装,有了叉车,体力活也省不少,“干起活来轻松多了,效率和收入却能翻倍,比以前好太多了。”

第三大举措,落在了市场渠道的拓展及品牌的培育上。
花椒浑身都是宝,嫩芽可以做菜,叶子可以泡脚,树干还被做成枕头腰靠驱寒祛湿,通温筋络。在合作社的直播间,花椒电商产品的种类繁多,刺椒、棉椒包装都不一样。
去年9月,合作社拍摄了一组花椒采摘宣传素材;3月,又迭代了品牌包装设计及制作。“以前,合作社宣传力度不够,包装也有点土气,请专业团队重新设计后包装更时尚,也更符合市场的需求。”除此之外,李世茂表示,走出去多参加展销会和推介会也是拓宽销售渠道、打响品牌知名度的有效途径。

花有再开日,金秋椒香飘四方
一年多来,这一系列震后产业恢复与发展项目也得到了银川镇、积石山农业农村局的高度肯定。积石山县农业农村局农经中心主任何文旭表示,该项目不仅提升了合作社内生动力、管理水平和花椒的产量及品质、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也促进了当地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改善。目前,全县牛羊、花椒产业已进入有序发展阶段。
身为积石山县花椒产业发展协会会长、合作社理事长,李建东感慨道,“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和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的及时援助真是雪中送炭,不但提供了发展理念,还提供了技术和资金,在困难时期大大缓解了灾后重建压力,使得合作社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生产,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整体收入增长了两三成。”
6月,花椒枝头挂上了小青果。村口的老树系着祈福的红丝带,椒农盼着风调雨顺。
有好消息传来——今年花椒的收购价正在攀升。对此,李建东也抱有信心。“一是全国花椒种植面积短期不会再增加,二是各地花椒树步入老龄化,而我们已经提前完成更新,就市场来说,其实缺的是高品质的好货,咱们花椒竞争力提高后不愁卖。”

合作社的厂房里,两棵去年8月新嫁接的花椒由他亲手打理。这辈子与花椒结缘,42岁的李建东对花椒的感情愈发深厚,地里哪处看着不好,就想修剪一下。“每天扎在花椒堆,浑身都是花椒味,一上车人家就知道你是做花椒的。”他依然醉心于钻研种植品质,“我现在最重要的事,还是实实在在从源头优化,改良出颗粒更大、颜色更鲜的花椒,再通过先进设备更精细化加工。只有把高品质的花椒拿出去才有可能收获最好的效益。”
2024年,临夏州出台《关于推动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探索开发花椒系列产品,推进花椒全产业链发展,并邀请国内花椒客商来临洽谈交流,与一线大型调味品、餐饮等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全面拓宽销售渠道,努力让临夏花椒走向全国。

何文旭表示,下一步,积石山县也将积极发挥花椒协会职能作用,鼓励以建平合作社为代表的多家花椒营销机构加快发展。特别是投资1.8亿元的积石山县振兴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后,年加工花椒1500吨,带动1.74万户群众种植花椒,将建成集花椒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基本能够实现电商销售、批量销售、品牌销售,标志着积石山县花椒产业即将迎来新的春天。
在临夏,山土上傲然挺立的牡丹与花椒是与风沙、黄土、高原烈日共生的生命。再过不久的金秋,黄河两岸又将迎来火红一片。年复一年,正如大地蓬勃之力,春华秋实,终究如约而至。
澎湃新闻记者 徐笛薇 实习生 聂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