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二十载春华秋实,这一科学理念指引中国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自2017年以来,7批创建工作共诞生57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40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板”不断扩容。
在此之际,一座被55.3%森林覆盖率拥抱着的高原城市,正以持续进阶的生态文明实践,书写着新时代的绿色答卷。贵阳,这座镶嵌在北纬26度线上的“绿宝石”,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巩固提升成效,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西南地区的生态智慧。
荣誉背后的绿色坚守
2023年,贵阳成为当年全国唯一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省会城市,下辖清镇市同步上榜;2024年,这座城市又跻身联合国“自然城市”平台,成为贵州首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目前,全市已拥有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是贵阳人对生态保护的执着坚守。
从明代“九门四阁十三关”依山而建的生态智慧,到如今“千园之城”的宏伟实践,600年间,贵阳人编织出一张“山中有城、城中有林”的立体绿网。全长374公里的第一环城林带如同巨大的生态臂弯,将城市温柔环抱;黔灵山的林涛、长坡岭的松风,不仅是市民引以为豪的“城市绿肺”,更是涵养水土、润泽万物的绿色根基。
图/贵阳日报
生态优势转化的“贵阳路径”
“绿水青山”如何变为“金山银山”?贵阳给出了极具特色的答案。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贵阳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截至目前,森林碳票已签约2161亩,成交213.82吨,成交额达839.61万元,成交量和成交额均居全省前列,让沉睡的森林资源变成了“可交易的绿色资产”。
在林下经济领域,贵阳贵安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五林”工作为抓手,锚定“兴绿富民”目标,将森林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通过优化林地经营利用方式,多措并举推动林下中药材、食用菌种植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让生态优势真正成为“富民资本”。全市9家国有林场整合国有林地、国储林地等资源,引进优强企业创新“国有林场+公司+基地”合作模式,打造12个林下中药材、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近7000亩林下种植区域发展;同时依托示范基地培育林下立体农业,推广林药、林菌、林花、林苗等多元种植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林下经济产业链。
在推动林下经济发展中,贵阳贵安强化政策与金融支撑,将林下种植经济纳入“贵阳市政策性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补偿范围,同时深化与金融行业合作,推广“裕农快贷”“贵林贷”等绿色金融产品,累计帮助经营主体获得银行贷款735万元,为产业壮大注入强劲动力。在守护绿色的同时,森林火灾受害率始终控制在0.6‰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为0,这份“零事故”成绩单,是贵阳生态治理能力的生动注脚。
绿色发展的“硬核实力”
走进贵阳,绿色已成为经济发展最鲜明的底色。4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引领产业转型,绿色智慧商圈活力涌动,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高达69%,绿色经济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50.2%,半壁江山的占比,彰显着这座城市绿色发展的“硬核实力”。
通过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效,贵阳的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生态系统稳定性稳步提升,减污降碳协同推进格局基本形成。从土壤到地下水安全的全面保障,从“无废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到农村环境整治能力的显著提升,贵阳正全面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向美而行的新征程
如今的贵阳,正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照生态环境部最新指标体系开展年度自评估,靶向攻坚短板指标;指导白云区、南明区、修文县冲刺新一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助力云岩区创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积极申报美丽城市建设试点,推进美丽乡村整县提升……
55%以上的森林覆盖率如同一条翡翠项链,中心城区超40%的绿化覆盖率、人均14.85平方米的公园绿地,勾勒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和谐图景。这座正在崛起的西南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正以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生动实践,书写“两山”理念的绿色答卷。
文丨何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