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6日下午,“绿色融资与多边开发银行协同增效”主题论坛在贵阳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上,多位国内外专家就“多边开发银行改革与气候融资的协同增效”议题作发言。

“多边开发银行改革与气候融资的协同增效”议题专家讨论
在议题研讨中,国际机构代表与中国专家共同剖析MDB转型路径。英国海外发展研究院发展财政研究项目首席研究员安娜丽莎·普里宗以数据揭示资本撬动效应:“世行220亿美元实收资本撬动8500亿美元业务,中国13亿美元注资带来500亿美元产出”,同时指出政策导向矛盾:“73%受访政府要求MDB投资太阳能,仅3%支持传统发电”。她强调MDB需超越融资功能:“让借款国获得专家支持与决策智慧才是核心价值”。
腾讯碳中和高级顾问、全球温室气体协议指导委员会理事长翟永平以亲身经历诠释知识转移价值。回顾1987年亚行对华首笔煤电贷款,他揭示深层动机:“中国借款不仅为资金,更为培养采购人才、学习国际经验”。通过三十年实践,他提出角色转变:“中国已从知识接收者转为输出者,未来应通过MDB向发展中国家分享光伏等先进技术”。这一观点获数据佐证:“中国提前15年实现全民供电目标,核心驱动力正是技术本土化”。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原理事长黄晶警示改革紧迫性:“气候治理面临四大缺口——领导力、资金、技术及被忽视的公众意识缺口”。他呼吁金融协同创新:“当气候融资与绿色盈利结合,才能说服市场”,并以清华案例说明协同效益:“治污减碳并举可实现最低成本治理”。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叶玉直击融资成本痛点:“MDB美元贷款利率达5%,远超发展中国家承受力”。她提出货币多元化方案:“世行在华试点日元、欧元计价,亚投行推动本币融资可降低30%成本”,同时呼吁风险共担:“需联合双边机构与慈善资本构建缓冲机制”。
会议形成关键共识:MDB改革需从三重维度突破——放大资本杠杆率(普里宗)、强化知识枢纽功能(翟永平)、创新融资工具降低利率门槛(叶玉)。正如黄晶所言:“当绿色技术显现盈利前景,资金缺口自会弥合”,而中国经验的全球共享,或将成为撬动南南合作的新支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丹灵 陈亚兰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