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晓玲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时强调,学校的办学宗旨,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又要引导学生立志报国。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引导青少年立德成人立志报国,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紧密配合形成最大合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一方面,家庭是孩子道德养成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场所。从孩子呱呱坠地之时,父母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等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要意识到自身道德品行对孩子的影响,进而加强自我修养。另一方面,家长要真正关心、呵护孩子健康成长,科学施教。当发现孩子有不良倾向甚至不当言行举止时,家长要对其及时劝诫、制止和管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父母要格外重视品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有意识地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三观,把立德成人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立志报国。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教师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当前,教育功利化倾向还不同程度存在,但学校和教师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要聚焦于“全面的人”——关心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情绪、心理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等情况。相关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以及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要科学合理,既充分调动学校及教师的积极性,也引导学校及教师着眼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栋梁之材的高度,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成长成才,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社会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依托,社会要优化健全各种育人资源、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一是开放共享社会资源。社区及各类场馆要通过开展各种公益性的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增强社会责任感;相关单位可积极面向青少年开展各类绘画、作文、廉洁文化创作大赛等赛事,开展定向越野、户外踏青、趣味运动会等团体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认知及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二是净化社会育人环境,培塑干净清朗社会环境。尤其是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综合治理,着力打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清朗社会文化及良好网络生态。
家庭、学校、社会紧密联动,形成育人合力。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要充分贯彻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及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增强协同育人共识,加大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报国的重要责任。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在站博士后,济南市委党校(济南行政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