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 研究员 刘远举
从京东引发外卖大战开始,到美团保卫自己的护城河,再到淘宝闪购加入,外卖大战也从最初的价格战,转向商家、供应链的比拼。其中的诸多视角,媒体上已有诸多论述。但有一个视角被忽略了,那就是外卖大战,加速了“鲍莫尔现象”在中国劳动阶层中的扩大,以及对中国劳动者收入的提升效应。
外卖配送是很多人进入城市的第一站。年轻人送外卖,单位时间工资更高,更自由,比在电子厂打工划算,这是他们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从更大层面,这是一个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年轻人,所能获得的互联网红利岗位。
从经济学角度,外卖配送是一个典型的“鲍莫尔现象”岗位。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都存在鲍莫尔现象。1967 年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将经济活动分为“进步部门”(如制造业,创新多、规模效应强、技术进步大、生产率增长快)和“停滞部门”(如服务业,技术进步较小、缺乏规模效应、生产率增加慢)。
随着经济发展,工资增加,停滞部门生产率未提升,单位产品成本上升,且其产品需求无价格弹性甚至弹性大于1,随着经济发展,需求会增加,劳动力就会不断流入。
比如,做一顿100人的晚宴,100年前需要10个厨师,如今也还是10个厨师。但与此同时,这100年间,制造业全面实现了机器对人的替代,生产率大增,人数大幅减少。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资增加,人们对外出吃饭、按摩、看表演的需求反而增加了。那么,更多的劳动力就会从制造行业,流向厨师、按摩这些服务业。
鲍莫尔现象一定程度上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动力。服务业中多是劳动密集型岗位。服务业需求的增加,意味着更多人有工作且工资上涨。而随着更大的就业,更高的工资,反过来,可以进一步推动经济、技术的发展。
鲍莫尔现象在发达国家都出现过,服务业的工资很高,比如,水管工、维修工、服务员、厨师的工资一直上涨。但与此同时,汽车、电脑等工业品的价格却是下降的。所以,100年前的厨师无法负担汽车,但今天,一个水管工都能买得起汽车、电脑。这就提升了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进而重新塑造出新的社会认同,把水管工、维修员、服务员都纳入庞大的、橄榄状的中产阶级。
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制造,而且需要销售;不仅要供给,还得有需求,这样才能循环。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正在于需求的不足。
所以,鲍莫尔现象是制造业财富向“劳动”要素转移、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一定程度上的鲍莫尔现象,有利于当下的中国经济,产生更多的有效需求,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内需循环与可持续、包容性增长。
在外卖大战中,行业的深入竞争,平台的补贴,都将促进资源向外卖配送员的倾斜。这种倾斜将在劳动力密集型就业市场产生连锁反应,促进服务业整体工资的提升,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变。
应该看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服务业的自我认同,也是影响服务业发展,乃至实现这种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新兴服务业增势强劲的背景下,国家政策一直在提升这类服务业的认同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及“新就业形态”概念,“网约配送员”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市场自身也在不断提升外卖配送员的认同感。外卖大战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促进更多的互联网红利向劳动者转移,平台也会努力提升外卖配送员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
以饿了么及淘宝闪购为例,在此次激烈的外卖大战中,阿里和蚂蚁的22个品牌投入资源发起“橙意计划”,具体包括制作新的制服、将骑手称谓升级为“城市骑士”,以及其他的一系列措施,比如加码重奖骑士群体的爱心善举,支持遭遇危困的骑士家庭,资助骑士就学深造、帮扶骑士及家人就医等等。
平台投入资源到这个方面,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鲍莫尔现象在当下外卖大战中的具体体现。
骑士制服、称谓从骑手到骑士,本质是不断升级社会认同,自我认同。让骑士自己和社会都建立一种认知:他们从事的不仅是一份维持生计的工作,更是一份正式的有尊严的职业。
具体地说,当一个骑士觉得自己是一个市民的时候,他会想办法在城里定居,把孩子带在身边,在城里上学,花更多资金培养自己的孩子。反之,他对孩子的预期就是,先当留守儿童,长大了到异地打工,最后和自己一样,返回老家。这两种安排,通向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
从这个角度,当下的国家政策,平台推动,以及舆论,都有责任,推动包括骑士在内的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自我认同、社会认可。这对中国社会的可持续繁荣,至关重要。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